目前,民营钢铁企业的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56%,而根据2016年各省压减钢铁产能《目标责任书》的统计,国有企业压减产能与民营企业压减产能的比例为49:51。
12月5日,国家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山东金海汇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德龙镍业有限公司、甘肃兰鑫钢铁有限公司违规建设钢铁项目有关情况的通报》(发改电[2016]748号,以下简称《通报》),引来业内外广泛关注。在国务院常务会议点名批评河北安丰钢铁有限公司未批先建、边批边建钢铁项目之后,联席会议的《通报》进一步释放了在积极去产能的同时严禁违法违规新增产能、营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的强烈政策信号。无论是违法违规在建或建成的产能,都应予以处理。
纵观去产能的2016年,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经历了一场舍与得的洗礼。 至今年10月底,钢铁行业已超额完成了2016年4500万吨化解过剩产能的目标任务。其中,宝武集团化解钢铁过剩产能近千万吨:宝钢2016年完成化解产能555万吨(罗泾345万吨、南通120万吨、韶钢90万吨),武钢化解产能计划总量为442万吨,全部在2016年完成。河钢集团压减炼铁产能156万吨、炼钢产能166万吨,超额完成全年压减目标83万吨炼钢产能。此外,山钢、马钢、昆钢、永钢集团等钢铁企业均提前完成了化解产能任务。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民营钢铁企业的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56%,而根据2016年各省压减钢铁产能《目标责任书》的统计,国有企业压减产能与民营企业压减产能的比例为49:51。 这一系列数字和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成立、杭钢等一批企业平稳分流安置职工等标志性事件一起,证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化解产能过剩、推进转型升级路还很长。一系列难点、焦点问题,以及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仍有待突破。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就是其中一个必须攻克的堡垒。 多年来,钢铁行业和企业对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呼声甚高。特别是在化解过剩产能的进程中,“边减边增”的现象更是屡遭诟病。一边是合规守规的钢铁企业在积极去产能,为行业脱困不懈努力;另一边是违规企业千方百计新增产能,未批先建的有之,只新建不置换的有之。如果任其蔓延,怎能保证钢铁市场最起码的公平?怎能建立起市场化调节产能的长效机制?又怎能实现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趋于合理、脱困升级、提质增效的目标?从这个角度看,严禁新增产能,是构建公平有序市场环境的一个重要关口。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3家企业是在经群众举报和工作人员现场调查,确认无误存在违规建设行为后被通报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违规新增产能?一是一些企业觉得严禁新增产能只是说说而已,没有对国家禁令给予充分的重视。二是一些企业是所在地方政府的纳税大户,政府部门对他们违规新增产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三是一些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在审批的时候打擦边球, 散布不锈钢不属于钢铁行业等谬论以图蒙混过关。 从这些原因不难看出,违规新增产能的背后是利益的驱动。严禁新增产能之难,也就难在这里。唯其难,才必须坚定不移地克难攻坚。 2013年,国务院制定下发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明确提出: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分类妥善处理在建违规项目,清理整顿建成违规产能。《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6号)也明确提出:严禁新增产能,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备案新增产能的钢铁项目,对违法违规建设的,要严肃问责。 在不久前出台的《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中,化解过剩产能任务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严禁新增钢铁产能。《规划》要求各地“十三五”期间一律不得净增钢铁冶炼能力,对于各地拟备案的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及改造项目必须要严格执行产能减量置换,包括之前已经国家核准和地方备案的拟建、在建项目,也要执行减量置换。不仅如此,考虑到过去部分钢铁项目的产能置换存在将已关停多年的产能作为置换产能,导致置换形同虚设,钢铁产能年年增加的实际情况,《规划》明确提出,在实施产能置换中4类产能不得作为置换产能:2015年(含)以前已淘汰产能、落后产能、列入压减任务的产能、享受奖补资金和政策支持的退出产能。 由此可见,政策层面对新增产能的钳制之势已经形成。而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河北安丰钢铁有限公司未批先建、边批边建钢铁项目的点名批评,联席会议的《通报》,以及以江苏省为代表的地方政府的快速响应等,则可以看作是对违规新增产能的雷霆行动。严禁新增产能,真的动真格的了!任何企业、任何形式的违规新增产能,都将受到严肃查处。 化解过剩产能,是“十三五”期间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要务。各级政府部门和钢铁企业一定要统一认识,从我做起,创新方法,主动攻坚,在积极去产能的同时严禁新增产能,坚决杜绝“边减边增”,共同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唯如此,钢铁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才能实现,企业才能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