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用钢市场需求分析 建筑用钢行业的发展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紧密相连,其历程堪称国家经济发展的缩影。作为支撑国家建设的重要原材料,建筑用钢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及提升民众生活品质方面,均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近几年,中国经济由高增长阶段向中高增长阶段过渡,经济进入换挡和转型发展期。加上疫情影响及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下降,导致普通建筑用钢产品市场需求在2020年达到高点后逐渐下降。普通棒线材产品下降最为明显,型钢产品趋势较平稳。同时“双碳”政策及超低排放管控政策的实施,建筑用钢生产企业面临较大压力。 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行业和制造业三大领域对建筑用钢的影响至关重要。主要应用的产品包括棒线材、型钢、钢板、钢管等产品。 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基石,涉及轨道交通、公路桥梁、能源设施和水利工程等多个方面。这些项目不仅需要大量的建筑用钢,而且对钢材的品质、性能和可靠性要求极高。中国城市化进程对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但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这一影响会逐步减弱。202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66.16%,比上年末提高0.94个百分点。由于城镇化率是城镇人口与总人口比值,目前中国农村人口4.77亿人,60岁以上农村老人占其总人口的60.8%,70岁以上农村老人占其总人口53%,十年后农村老人大量消失,新生儿数量又在逐渐减少,城镇化率会因人口结构调整而上升。因此城镇化率的增幅与基础设施需求增幅关联性会发生变化,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增幅有限,除非国家层面进行政策调整。 房地产行业作为建筑用钢的主要消费领域,其发展趋势直接影响建筑用钢市场的变化。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不断出台,建筑用钢的需求也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10月14日世界钢铁协会发布短期钢铁需求预测报告认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持续低迷,将影响中国的钢铁需求,预计2024年下降3.0%”。 制造业的发展对建筑用钢需求同样具有拉动作用。10月17日,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冶金设备分会二届五次会员大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骆铁军副会长认为:“我国钢铁需求结构重心将逐渐转变为制造业。建筑业和制造业钢材需求占比长期约在55%:45%,2023年比例为52%:48%,预计今年建筑业与制造业需求占比持平”。特别是在机械、汽车、船舶、新能源等领域,对建筑用钢的需求在增加,但增加部分主要集中在结构用钢方面。随着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扩张,建筑用钢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市场需求逐步增长。机械制造业需要高品质钢材来制造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机械设备;汽车行业对钢材的轻量化、高强度和耐腐蚀性要求越来越高;船舶行业则需要具有优异耐腐蚀性和抗疲劳性能的钢材来应对恶劣的海洋环境。这些领域的发展不仅为建筑用钢行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也会促进钢材产品的技术升级和创新。 随着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制造业的建筑用钢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地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建筑用钢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潜力。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汽车及机械制造等领域对建筑用钢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为全球建筑用钢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 我国钢铁行业已由增量发展进入存量优化阶段,钢铁行业不再存在周期性的循环,而是一个发展方向的改变。综合来看,未来国内对传统棒线材需求呈下降趋势,对型钢、板材及管材需求呈上升趋势。 二、建筑用钢未来发展趋势 在建筑用钢未来发展中,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需要特别关注。随着国家“双碳双控”政策不断推进实施,以及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建筑行业也在逐步实现绿色化、低碳化和智能化。这为建筑用钢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需要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应用,研发环保、节能、可再生的建筑用钢产品,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用钢行业也将迎来新的变革。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智能制造技术的推广将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这些技术的发展将为建筑用钢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建筑用钢市场在不同领域的需求特点和发展趋势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和政策动向,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的应用,实现行业的绿色化和低碳化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建筑用钢行业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创新和进取,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建筑用钢产品研发及应用方面存在问题 1、高强钢筋(500MPa及以上级别)产品应用普及率低 我国在GB/T1499.2-2018标准中淘汰了HRB335级别产品,使建筑用钢筋从生产到应用迈上了新台阶,正式步入400MPa级别。目前我国建筑领域仍然以HRB400E产品为主,500MPa及以上级别钢筋产品需求较少,只在个别重点工程上应用。但对标英国及欧洲标准,高强化趋势更加明显,已经统一提高到500MPa级别。因此我国钢铁使用效率仍有提升空间,这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意义重大。 2、H型钢产品标准与建筑设计用钢标准衔接不紧密 《热轧H型钢及剖分T型钢》(GB/T 11263-2017)与《建筑用热轧H型钢及剖分T型钢》(JG/T 581-2023)以及《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主要构件尺寸指南》在产品规格、性能指标等方面融合度不够,许多型钢规格在标准间不能互通。型钢生产企业以GB/T 11263-2017标准进行开发生产,标准以外的产品属于定制化生产,批量较小且生产成本高;建筑设计单位以JG/T 581-2023及《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主要构件尺寸指南》标准进行设计,标准中没有的规格通常采用焊接H型钢,焊接型钢成本相应偏高。因此,2023年中国钢结构产量虽然突破亿吨,但型钢应用率仅18%左右,导致型钢生产企业产能利用率普遍偏低。而钢结构制造企业因大量采用非标产品建造,成本普遍偏高,不利于钢结构及装配式建筑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3、型钢生产企业与建筑设计及制造企业互动交流不足 型钢生产企业与建筑设计及制造企业分属不同行业协会,跨界互动交流较少,虽然各大型钢生产企业与国内部分大型制造企业有战略合作,但从整体产业链来说,产需信息互通仍然不足,制约着型钢产品的推广和应用效果。 四、三点建议 1、扩大HRB500E及以上级钢筋推广应用场景 通过进一步研究,建议扩大HRB500E及以上级钢筋产品应用范围及场景,不断提高高强钢筋的使用比例,保证建筑安全性的同时,提高钢材使用效率,降低钢材整体用量。有助于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2、产品标准与设计、建造标准的融合修订 鉴于目前《热轧H型钢及剖分T型钢》、《建筑用热轧H型钢及剖分T型钢》以及《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主要构件尺寸指南》中规格不能互通的情况,建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与相关部委、相关行业协会及科研院所进行对接沟通,组织相关单位对《热轧H型钢及剖分T型钢》(GB/T 11263-2017)进行修订,补充相关规格及技术参数,为热轧H型钢产品的推广与应用做好基础技术保障。 3、建立跨行业沟通机制及信息共享平台 建议构建以钢铁、建筑等下游行业内设计、制造、供应链等单位组成的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摸清各领域用钢需求、化解钢结构推广应用难点。组织钢铁、建筑、机械制造及海洋工程等领域内技术人员的交叉培训,培养一批跨行业高技术人才,完善跨行业工作推进机制,推动钢铁及下游行业的产业变革及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另外在国家政策层面,鼓励生产企业与下游重点用户及高校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或实验室,加快研发成果推广应用。(首钢长钢副总经理郭新文在建筑用钢企业座谈会上的发言)
|